丹參栽培技術 |
瀏覽量:7312 發布時間:2015-6-5 |
一、概述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。別名:紅參、血參。以干燥根莖入藥。具有活血祛瘀、安神寧心、止痛功能。主治心絞痛、胸腹或肢體瘀血疼痛、心煩失眠、強心、加強心肌收縮力、改善心臟功能,不增加心肌耗氧量、對血管作用、擴張冠脈,增加心肌血流量;擴張外周血管,血流增加;腦血流量下降、抗血栓形成提高纖溶酶活性;延長出、凝血時間;抑制血小板聚集。丹參制劑中含有隱丹參酮,二氫丹參酮,對體外的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性桿菌有抑制作用。丹參開發的中成藥品種多,用量很大。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。
二、生長習性
適應于山區丘陵,林果樹下間作套種。路旁、溝邊、林緣等陽光充足較濕潤的環境。大田地種植產量高。最適生長氣溫20-26℃,在?15℃時根可安全越冬。丹參適應性強,但也怕旱、澇。 三、種植方法 1、土地選擇:苗期遇高 溫,干旱天氣,使幼苗生長停滯甚至死亡。丹參根深,要求土 層深厚,排水良好,中等肥力的沙壤上為好,若土壤過于肥沃, 參根反而不壯實。最忌水澇,在排水不良的低畦地栽培,造成 爛根。土壤酸堿度近中性為好。過沙或過粘的土壤不宜種 栽。育苗移栽繁育:丹參種植分為育苗移栽,蘆頭移栽,分根移栽。 四、育苗移栽: 1、育苗:苗床準備,苗床、育苗田以較為肥沃的細沙壤土為宜,每畝施復合肥40--70公斤,翻耕 20cm以上,耙細整平清除石塊,作畦,每畦寬1--1.2 米,留有排水溝。 2、播種:每畝用種籽約2.5--5公斤,將處理好的種子及時撒播苗床上,用大掃帚或鐵锨輕輕拍打地面,然后覆蓋麥草以保墑、保溫、遮陰,并立即在麥草上澆水透墑,并注意保濕,待出苗返青大約出2 個葉時及時揭去麥草,以防晤壞苗。
3、壯苗:如土地肥力較差,于出苗后苗長到 4-5片葉時,結合澆水追肥一次,每畝用尿素10公斤。 4、移栽:大田準備:選好適宜的大田,每畝施復合肥20---50公斤 作底肥,深翻 35cm以上,整平、開溝、做畦,畦寬 1m。移栽:分冬栽和春栽,以冬栽產量高。冬栽于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寒露至霜降之間 進行,栽種時行距20x25cm ,挖窩或開溝,溝或窩深以苗根長度伸直為度,培土至微露心芽即可,每畝約栽10000株左右。栽時視土壤墑情澆適量的定根水。但切忌漫灌。
5、蘆頭繁殖:(1)大田準備同育苗移栽。(2)蘆頭栽種:蘆頭繁殖栽培方法:在采挖丹參時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主根粗根切下供藥用,將徑粗 0.6cm以下的細根連同根莖上的蘆頭作種栽,按行株距25x20cm挖窩或開溝,溝深以細根能自然伸直為宜,然后將蘆頭栽入窩或溝內,覆土壓實微露心芽。 6、切根繁殖又稱分根栽培選留生長健壯、無病蟲害的植株在原地不起挖,留作種根,待栽種時隨挖隨栽。冬栽于10 月下旬至 11月中旬、春栽于早春3 月。在整平耙細的栽地畦上,按行株距20x25cm開溝或挖窩,窩深或溝深5--7cm將種根切成 5--7cm的小段作種根,大頭朝上,每窩栽入1 段,栽后覆蓋火土灰,再蓋細土厚左右。注意絕不能倒栽,否則不發芽,每畝需種根 80公斤左右,然后用地膜覆蓋,待出苗后打孔放苗。至清明前后地溫升至時揭去地膜。 四、田間管理 1.中耕除草一般中耕除草3次,4月幼苗高2-4寸左右時進行一次;6月上旬花前后進行一次,8月下旬進行一次,這兩次可以采用松土鋤草。平時做到有草就除。規模種植用除草劑與地膜防治雜草。 2.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 3次,第一次每畝施10公斤 左右氮肥,用來提苗。第二次用復合肥10公斤左右, 如果需要采種子,應配施 10公斤左右的鉀肥促使種子顆粒飽滿;第三次畝施用適量的磷肥和鉀肥,以利丹參根的生長精壯。 3.灌溉和排水 丹參地內最忌積水積水易發生根腐。;遇干旱天氣,及時用溝浸灌,有條件的可以自動噴灌應及時排除積水,避免受澇爛根。 4.摘蕾控苗 如果不留丹參種籽,建議摘取花蕾,能增加產量30%左右
五、病蟲害防治 5.其它害蟲還有蟒糟、地老虎等,按常規方法防治。
六、采收加工 七、產量與質量
1、產量一般畝產干貨300一400公斤,高產時可達500-600公斤。折子率 30 %。
|